节气养生——清明畅情志,巧食益肝脾

清明节气为养生的重要时期,根据清明节气特点,季春之时,阳气逐渐旺盛,但仍有余寒之气游于天地之间,当顾护阳气,防御邪气;春季养“生”,与肝气相应,应注重疏肝,调畅情志;今年五运六气显示多肝脾之病,生理上肝脾之升,相辅相成,且清明为春“生”到夏“长”之间过渡节气之一,故适度养“长”,兼顾健脾。总体来说,清明养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。
一、畅情志,疏肝气
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人与天地相参,与自然相应,养生的要点就在于顺应自然,跟随天地阴阳的变化,适应日月寒暑的更替,春气与肝相应,五色归青绿。清明时节,天气以清,地气以明,但现代人因为不当的生活方式,往往跟不上自然变化的脚步,身体没有清朗明净的状态,不能很好的随春气一起生发,故常有情志抑郁的情况,故此,清明节气养生,首当调畅情志。要升发肝气,调畅情志,首先应养成早起的习惯,不能睡懒觉,天亮即起,随后穿着宽松的衣服,出门散步赏绿。倘若每日睡至七点以后,肝气当升不能升,则易导致肝气郁滞,甚至下陷,一方面容易情志抑郁等精神疾病,另一方面还可能引发肝病、心脑血管等疾病。除此之外,与家人一起踏青出游,赏心怡情,也是调整身心,感受自然良好的方式。山清水秀的环境,既有清新的空气,又有满山青绿,都有助于肝木的舒展,能助肝气升发,使阳气增长。在踏青时若能配合简单的呼吸吐纳,则效果更好。可以安坐在草地上,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,观想吸进白色清新之气,呼出污浊之气,做到自然轻松不紧张即可。当然,现在处于新冠疫情地区的居民,当首先遵守当地防疫要求,调节好心态,常赏绿,多锻炼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静待春暖花开。
二、巧饮食,调肝脾

唐代之后,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,故现在清明节又称寒食节,顾名思义,即禁烟火,只吃冷食。但现代人的体质,往往不适合寒食,这也符合中医说的“春夏养阳”养生原则,清明开始便是养阳的好时机,在饮食上,此时应该养肝健脾,扶阳祛湿为主。肝喜调达而恶抑郁,饮食当清补为主,以时令蔬果为宜,如荠菜可益肝调脾、降压明目,莴笋可清肝消积、安利五脏,菠菜、香椿亦为良品。还可适量食用枸杞、花生、芝麻来温补养肝。健脾可选红薯、山药、芋头、大枣等,红薯健脾补虚、兼补肾阴,红薯叶还可以益肝降糖、解毒通便,山药能健脾补肺、固肾益精,可谓兼补三阴。扶阳祛湿可选赤小豆芽、韭菜、薏苡仁等。若是肝气较旺者,则可以同时食用养肺之品,有助肝气下降,如豆制品、百合、银耳等,尽量少食辛辣“发性”之物。
三、备长衣,避寒湿

清明时节雨,纷纷路上人。清明多雨,空气中容易产生湿气,而季春之后,气温回暖较快,一时湿温交织,人容易产生闷热感,加之此段时间气候变化亦快,咋暖咋寒,若减衣较快,稍不注意便易感寒染湿,导致感冒、腹泻等疾病,故着衣应该首选宽松的纯棉服饰,根据气温适时调整,外出时宜备件穿脱方便的外套,以便随时增减,防止汗出后感染风寒。房间可多开窗通风,使室内空气流通,同时多晾晒被褥衣服,避免潮湿。
养生推荐:
1. 姜苏玫瑰茶:生姜3片、紫苏2克、玫瑰花3克。适合情志抑郁者,可以疏肝郁、散寒邪。

2. 陈皮苡仁茶:白茶8克,陈皮2片,薏苡仁3克。适合脾虚湿重易“春困”者,还可多按摩或艾灸足三里穴。

3.太极拳、八段锦、健身操及散步等运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