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瓶梅电影

当前位置:金瓶梅电影 科室 科室动态

惊蛰时节中医养生

发布时间:2022-03-09点击次数:12642次

惊蛰时节中医养生

    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——“惊蛰”。惊蛰,顾名思义是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,俗语说“惊蛰到,春雷响,万物长”,这句俗语蕴含了古人“道法自然”的智慧,所以当过了惊蛰,气温逐渐攀升,春耕劳作开始,万物即将复苏。

    惊蛰前后,虽然气温升高了,天气清明,万物生发,但空气湿度并没有明显增大,人们还是会感到干燥、易上火。惊蛰节气正处乍暖还寒之际,冷暖空气交替,在健康养生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。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惊蛰养生的中医小知识,少往金瓶梅电影 跑吧! 据统计,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℃至14℃左右,较雨水节气升高3℃以上,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,日照时数也有所增加。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,天气不稳定,全国各地气温波动甚大,长江以南也是如此。惊蛰时节,人体饮食起居也有所讲究。

1. 穿着方面

    注意保暖:惊蛰仍是乍暖乍寒,气温变化无常的,出门游玩时不要穿着过薄,或是出汗的时候不要立刻脱去过多的衣物,防止人体受寒。

    注意养阳:《内经》有言“春夏养阳”,惊蛰在春,此时体内的阳气不在潜藏,开始由体内向体外发散,肝阳之气渐升,养生应顺“阳气生发”、“万物始生”的特点,使自身的精神、情志、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。尽量避免情志抑郁,遏制阳气的生长,也应避免过度运动,出汗太过,使得阳气外泄。

2. 预防疾病方面

    我们需要注意,惊蛰过后春暖花开,同时也是各种春天疾病活跃、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。稍有不慎,便易出现呼吸道疾病(流感)、过敏性疾病(过敏性鼻炎)等。

3. 饮食方面

    春季与肝相应,惊蛰时节饮食应顺“肝主疏泄”之性,助益脾气,令五脏平和。日常煮食各种粥类,如糯米、薏苡仁、红小豆、黑豆、大枣、花生、黄豆煮粥等。惊蛰时节雨水多、湿气重,我们南方尤要注意“回南天”,防止食物发霉。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生梨性寒、味甘,入肺、胃经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,利咽生津等功效。吃梨不仅清火去热,还能滋润心肺,增强免疫力。梨的吃法很多,比如生食、蒸、榨汁、烤或者煮水,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,而且制作简单方便,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。另外,咳嗽患者还可食用具有润肺健脾作用的莲子、枇杷、百合、银耳、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,药食同用的药物有沙参、太子参、山药、麦冬、玉竹、黄精等,可用于平时泡水喝或者用作汤料。总体上饮食宜清淡,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,刺激性的食物,如辣椒、葱蒜、胡椒也应少吃。

4.药膳推荐

 

茯苓薏米粥

功效:健脾和胃,淡渗利湿

材料:准备茯苓20g,薏米30-50g,小米或大米(根据个人食用量而定)

茯苓:味甘、淡,性平。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。具有利水渗湿,健脾,宁心等功效。薏米:甘、淡,凉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具有利水渗湿,健脾止泻,除痹,排脓,解毒散结等功效。两者合用,茯苓可以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,薏米含有多种氨基酸、蛋白质、薏仁酯等物质,有较高的营养价值。常食用茯苓薏米粥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,提高机体抗病能力。

医师简介

吴欣平:医学硕士,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,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兼秘书,江西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分会委员、江西省康复养生协会针灸推拿康复专委会委员。长期从事血液病及内分泌疾病的诊治,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急慢性白血病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淋巴瘤等各类血液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。